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与载体,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到今天已成为非遗瑰宝。但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在流行书风的引导下却走入了一个误区,已经被严重西化,偏离了民族文化的主流轨道,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艺术”来架空和偷换书法的概念。大家都知道,“艺术”一词是一个西方文化词汇(英文:“art”)和中国的书法本来是不搭边的。但现在有一种论调,说书法是纯艺术,不是写字,这首先就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否定了。因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及苏黄米蔡等他们是毕生致力于探索汉字的书写技法,才成为书法传世名家,至于“艺术”这个词他们甚至听都没听说过。现在宣称书法是纯艺术和写字无关的论调,只不过是想修改书法的“游戏规则”,用一个外来词汇偷换书法的概念而已。殊不知这正好成了西方对中国文化入侵的践行者。所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孙晓云主席说她极不赞成把书法说成是纯艺术。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二、传统书法的基本要素本来应该是笔法,结构等和汉字紧密相关的内容。但是在现在流行书风里被贬低甚至排斥,取而代之以西方美学的审美观念。在书法展赛和教学中处处体现着所谓“抽象的线条,抽象的艺术性、吸眼球”,以无序杂乱为上的个性张扬等不良风气,已经看不见对字形、笔法、结构等基本要素的强调。被强调的是要脱离传统的所谓创新、个性张扬、篇幅巨大、“大开大合”,章法上以不规则、不协调、无序变化为宗。在作品尺度上,古人作品少有超过四尺整幅的,而现在展赛中八尺作品成了主力。“线条”一词尤其被作为主要衡量标尺。殊不知“线条”原本只是西方的美术词汇。和中国书法不搭边。故在书法创作中把这些作为书法要素、称之为书法的艺术性、实际上就否定了对传统中华文化基因的继承 。书法的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给出了明确的解读。既不能完全去照搬、模仿古人,也不能抛开传统另起炉灶。所以脱离汉字,凭空臆造出来的线条、意趣、个性张扬等充斥西方审美元素的书法作品,根本不是书法创新。近代因为交通和通讯的便利和发达,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比较多起来。所以近代的国画画家们都或多或少地融入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元素和审美观。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书画一体的说法,国画家往往同时是书法家。所以吸收了西方审美元素的国画画家们的观念,就开始慢慢地影响渗透到了书法的审美,进而形成了当今的混血式流行书风。但是,因为书法和美术、绘画不同,后者是中外都有的门类品种,所以可以互相借鉴。可以洋为中用;而前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产品、西方根本没有!所以把 西方的审美观和审美要素硬搬过来套在书法身上。只能是把书法搞成 怪胎,扼杀书法的生命力!更不要说让书法脱离汉字,成为正常人看不懂的“鬼画符”或者“行为艺术”等做法,从根本上偏离和歪曲了书法的民族文化特性。所以书法是鱼、汉字是水、互相是不可分离的。简而言之,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技法、写字就是书法。技法掌握到炉火纯青后又在此基础上再形成自己特色的就是真正创新。就是书法传世大家。例如二王和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他们无一不是以传统的汉字书写技法(用笔的起,承,转,折、提,按,用锋等)形成独特风格而名世的。他们风格虽各异,但绝没有用大家不认识的符形代替汉字的特点。绝没有用西方的印象派审美观来创作作品的情况。
《瑶瑟怨》温庭筠
三、在书法展示中,提倡创新是对的,但是否定对各个时代优秀代表书法临习得好的参展作品、贬称为“印刷体”,而以对各时代非主流杂体进行临习者和搞怪异书体者为录取对象,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反传统,是在“割断血脉”。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笔法和结构等就是书法的规矩。再如业内有句学习书法应“取法乎上”的口头禅,这但有些人却将其解读为“取法乎前”,这种现象在楷书这种书体中表现尤其突出。众所周知、楷书在唐朝是成熟和高峰阶段,然而因为唐楷法度森严不容易学习,所以有些人就指责唐楷僵化、没发展变化空间,应该推崇魏碑,而且是魏碑中非典型字体,才能有新意,便于揉进含西方审美观的怪异书体。美其名曰唐楷是从魏碑学习借鉴来的,故魏碑就是唐楷之上。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这种论调的荒谬之处,如果前即上,以此类推隶书为魏碑之上,秦篆 为隶书之上,钟鼎文为篆书之上。这样甲骨文好像该是书法之最了吧?非也!打绳结记事比甲骨文出现早呢!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打绳结是最好的书法形态呢?所以推演出的只能是一个荒谬的结果。
四、现在有人为树立自己在书法领域的地位,将书法说成是“小众艺术”“阳春白雪”、称只有少数造诣非凡者才能看懂和习成。这实际上是在搞“皇帝的新衣”。您如果看不出我的“字”是出类拔萃的高雅书法艺术品,就是不懂艺术。这也是西方印象画派审美观的中国版本。中国的书法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文化之外形成的,其实书法根本不是小众艺术,历史上就不是。古代虽然文盲很多,不识字当然谈不上懂书法。但凡识字之人无一不会用毛笔写字,识字的人无一不知字的好坏美丑。唐代前没有印刷术,著书记事都只能手写,故只要读过书的人,不管有无中举成名,都是要学习用毛笔书写汉字,按书法规则来写汉字的。这就是广义的书法了。所以古人识字者皆懂书法。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技法、这个技“就是笔的起、承,转,折,提,按,和结构安排”等要素的掌控表现能力。前人的字被后人超越也是正常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在书写经验的总结方面,前人的经验没有后人积累得多,没有后人成系统,完善。篆、隶、草、行、楷,每种字体在书写的时候都是有其独特的用笔特点和结字规则,而这些特点和规矩,是一代代人在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以后才逐步地积累和完善的。比如说楷书的书写法则,在魏晋时期是属于起步和初始阶段,所以魏碑相较于唐楷来说是更加杂乱和不规范,唐楷才是成熟的楷书。其结字的美观性和统一性,笔画的规范性和书写性毋庸置疑都远高于魏碑。这是因为唐楷是在吸收了魏碑的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体,所以得以超越前人。第二点是书写工具和书写条件的逐步改进。比如最早只能在地上画字,在甲骨上刻字,后来有了毛笔才能在竹简上写,再后来造出了纸。书写效果就更近了一步。早期没有桌子,椅子的时候是一手拿竹简,一手拿笔。席地而坐写,后来有了案几的时候,也是坐在地上在案几上写。再后来有了书桌和椅子,才能坐在椅子上写。另外,因为古时候纸墨都很贵,宣纸也造不出很大规格的尺寸。墨汁是用手握墨块一圈圈地在磨盘里磨出来的,不可能有桶装墨汁供人书写成现代展赛中这样的超大字体,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是小字,所以小字的作品才是传统书法的主要品种。现在的用扫帚在地上扫,应该是超出书法范畴的另类创新了。第3点,古代没有网络,电视,电脑。等教学手段和条件。由于时空的限制和传播工具的限制,一个大师没有可能教出成百上千的学生。而现在的条件却可以。古时学书人的经验体会以及理论也不容易被广泛的讨论和传播。而现在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人们的经验和理论等可以不受限制地大范围传播, 所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也是正常现象。
《醉翁亭记》欧阳修
综上所述,古人并非无法超越。但是如果我们修改游戏规则。把大家不认识的符号形态和怪异独创的书写方式搞出来的作品说成是高雅书法艺术;把书写不规则、不整齐,无法辨认,不符合书法笔法规则的符形说成是高雅的书法艺术,这就根本不是超越,而是在葬送传统的书法文化精华。这就是当今在书法界大行其道的流行书风展览体的危害, 这也就是流行书风所引导出来的脱离民族主流文化的具体表现。这种书 风如果不被纠正,就一定会断送我们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书法的继承和传扬。为此我大声疾呼: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破法不悖法。印刷体才是书法的最高水准体现,让书法回归民族文化的主流!
(文/陈宇安)
艺术家简历:
陈宇安,国家一级美术师,三月三书社理事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主攻欧楷。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院副院长,李铎书法研究会顾问,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用户留言